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历史沿革
收录情况
获奖情况
引用指标
编委会
期刊在线
文章推荐
过刊浏览
专辑专刊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投稿指南
组稿方向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常见问题
署名变更申请
单位变更申请
版权转让协议
中图分类号
引言书写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插图与表格规范
英文摘要书写要求
收费标准
学术诚信
联系我们
编辑部联系方式
位置示意图
期刊订阅办法
广告合作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刘小洋[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网络负能量传播动力模型及仿真
刘超, 黄诗雯, 杨宏雨, 曹琼, 刘小洋
计算机应用 2019, 39 (
10
): 2966-2972.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9040664
摘要
(
469
)
PDF
(1008KB)(
329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研究没有考虑将网络负能量传播的影响因素细化并构建传播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的问题,提出网络负能量传播的弱免疫-强免疫-弱感染-强感染-恶意感染(WSRIE)模型。首先,考虑网络用户对网络负能量免疫能力、传播能力的差异性,将易感染状态划分为弱免疫状态和强免疫状态,将感染状态划分为弱感染状态、强感染状态以及规模保持不变的恶意传播状态;其次,根据网络负能量的感染机制,提出状态转移规律;最后,构建了面向复杂网络的网络负能量传播动力学模型。在NW小世界网络和BA无标度网络上进行仿真对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在同样参数的情况下,NW网络的弱免疫节点密度比BA网络低9个百分点,说明具备小世界特征的网络更易受负能量的影响;BA网络中恶意节点度为200时的感染节点密度比其节点度为0时高5个百分点,说明网红意见领袖的节点度越大,受网络负能量影响的网络用户更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网络垃圾信息ILDR传播模型
蔡秀梅, 刘超, 黄贤英, 刘小洋, 杨宏雨
计算机应用 2018, 38 (
8
): 2316-2322.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8010259
摘要
(
532
)
PDF
(999KB)(
382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网络垃圾信息传播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难以揭示垃圾信息内在传播规律的问题,基于病毒传播的建模思想,考虑不同输入率和移出率等现实因素,提出了垃圾信息的ILDR传播模型。首先,计算了平衡点和传播阈值,并给出了平衡点的稳定性条件。其次,利用Routh-Hurwitz准则证明了无垃圾信息和垃圾信息的局部稳定性,并采用LaSlle的不变性原理证明了无垃圾信息全局稳定性,根据Bendixson判据证明了垃圾信息的全局稳定性。理论研究表明:当传播阈值小于1时,无垃圾信息平衡点全局渐进稳定;当传播阈值大于1时,垃圾信息平衡点全局渐进稳定。根据数值模拟可知:减小潜伏者到传播者的转化率,增加无知者到移出者的转化率和潜伏者到移出者的转化率,可以减小传播阈值的值;减小无知者到潜伏者的比例系数,增加传播者到移出者的转化率和系统的移出率,可以使传播者的取值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基于个体兴趣度差异和辟谣机制的谣言传播模型
冉茂洁, 刘超, 黄贤英, 刘小洋, 杨宏雨, 张光建
计算机应用 2018, 38 (
11
): 3312-3318.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8040890
摘要
(
535
)
PDF
(951KB)(
557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谣言传播模型未同时考虑个体兴趣度差异和辟谣机制的问题,提出基于个体兴趣度差异和辟谣机制的IWSR谣言传播模型。计算了模型的平衡点和基本再生数,利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Hurwitz判据和LaSalle不变性原理,得到部分谣言传播平衡点局部稳定和全局稳定的条件。通过数值仿真得出加强政府辟谣力度或提升个体判断能力等均能有效抑制谣言传播的结论,最后在WS小世界网络和BA无标度网络上的仿真结果得出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谣言传播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度存在差异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车联网: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应用
刘小洋 伍民友
计算机应用 2012, 32 (
04
): 900-904. DOI:
10.3724/SP.J.1087.2012.00900
摘要
(
1778
)
PDF
(900KB)(
4385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物联网”和“车辆网”这两个热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分析两者的发展历程、历史沿革和相互关系,比较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认为车联网可以看作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典型应用,展望了车联网在服务与应用方面的美好愿景。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车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一个过渡型构建方案。最后,详细讨论了在物联网和车联网领域里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