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贝叶斯优化的无标签网络剪枝算法
高媛媛, 余振华, 杜方, 宋丽娟
《计算机应用》唯一官方网站    2023, 43 (1): 30-36.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21112020
摘要460)   HTML40)    PDF (1391KB)(146)    收藏
针对深度神经网络(DNN)的参数和计算量过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优化的无标签网络剪枝算法。首先,利用全局剪枝策略来有效避免以逐层方式修剪而导致的模型次优压缩率;其次,在网络剪枝过程中不依赖数据样本标签,并通过最小化剪枝网络与基线网络输出特征的距离对网络每层的压缩率进行优化;最后,利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寻找网络每一层的最优剪枝率,以提高子网搜索的效率和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所提算法在CIFAR-10数据集上对VGG-16网络进行压缩,参数压缩率为85.32%,每秒浮点运算次数(FLOPS)压缩率为69.20%,而精度损失仅为0.43%。可见,所提算法可以有效地压缩DNN模型,且压缩后的模型仍能保持良好的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多感受野的生成对抗网络医学MRI影像超分辨率重建
刘朋伟, 高媛, 秦品乐, 殷喆, 王丽芳
《计算机应用》唯一官方网站    2022, 42 (3): 938-945.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21040629
摘要392)   HTML29)    PDF (1135KB)(185)    收藏

针对医学磁共振成像(MRI)过程中由于噪声、成像技术和成像原理等干扰因素引起的图像细节丢失、纹理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感受野的生成对抗网络医学MRI影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首先,利用多感受野特征提取块获取不同感受野下图像的全局特征信息,为避免感受野过小或过大导致图像的细节纹理丢失,将每组特征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用于反馈不同尺度感受野下的全局特征信息,另一组用于丰富下一组特征的局部细节纹理信息;然后,使用多感受野特征提取块构建特征融合组,并在每个特征融合组中添加空间注意力模块,充分获取图像的空间特征信息,减少了浅层和局部特征在网络中的丢失,在图像的细节上取得了更逼真的还原度;其次,将低分辨率图像的梯度图转化为高分辨率图像的梯度图辅助重建超分辨率图像;最终将恢复后的梯度图集成到超分辨率分支中,为超分辨率重建提供结构先验信息,有助于生成高质量的超分辨率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基于梯度引导的结构保留超分辨率算法(SPSR),所提算法在×2、×3、×4尺度下的峰值信噪比(PSNR)分别提升了4.8%、2.7%、3.5%,重建出的医学MRI影像纹理细节更加丰富、视觉效果更加逼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两阶段纵膈淋巴结自动分割算法
徐少伟, 秦品乐, 曾建朝, 赵致楷, 高媛
计算机应用    2021, 41 (2): 556-562.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20060809
摘要454)      PDF (2390KB)(545)    收藏
判断淋巴结分区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准确分割恶性淋巴结对于肺癌诊断以及治疗意义重大。针对纵膈淋巴结尺寸差异大、正负样本不平衡、与周边软组织和肺肿瘤特征相似等问题,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用于纵膈淋巴结分割的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级联算法。首先,根据医学先验设计了两阶段分割算法剔除纵膈干扰组织后对疑似淋巴结进行分割,减少负样本的影响和训练难度,同时增强对纵膈淋巴结的分割能力;然后,引入全局聚合模块和双注意力模块以提升网络对多尺度目标和背景的分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纵膈淋巴结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达到0.707 9,召回率达到0.726 9,Dice score达到 0.701 1,在准确率和Dice score上均明显优于当前其他纵膈淋巴结分割算法,能较好地解决淋巴结尺寸差异大、样本不平衡、特征易混淆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并行通道-空间注意力机制的腹部MRI影像多尺度超分辨率重建
樊帆, 高媛, 秦品乐, 王丽芳
计算机应用    2020, 40 (12): 3624-3630.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20050670
摘要390)      PDF (1111KB)(534)    收藏
为了有效解决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在超分辨率重建过程中因高频细节丢失引起的边界不明显、腹部器官显示不清晰以及单模型单尺度重建应用不方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通道-空间注意力机制的多尺度超分辨率重建算法。首先,构造了并行通道-空间注意力残差块,通过空间注意力模块获取图像重点区域与高频信息的相关性,通过通道注意力模块获取图像各通道对关键信息响应程度的权重,同时拓宽网络的特征提取层以增加流入注意力模块的特征信息;此外,添加了权重归一化层,保证了网络的训练效率;最后,在网络末端应用多尺度上采样层,增加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深层残差通道注意力超分辨率网络(RCAN),所提算法在×2、×3、×4尺度下的峰值信噪比(PSNR)平均提高了0.68 dB。所提算法有效提升了图像的重建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和宽残差网络的医学影像超分辨率重建
高媛, 王晓晨, 秦品乐, 王丽芳
计算机应用    2019, 39 (9): 2731-2737.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9030413
摘要478)      PDF (1073KB)(457)    收藏

为提高医学影像超分辨率的重建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宽残差超分辨率神经网络算法。首先,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改进网络的残差块,扩宽残差块中卷积层的通道,将更多的特征信息传入了激活函数,使得网络中浅层低级图像特征更容易地传播到高层,提高了医学影像超分辨率的重建质量;然后,采用组归一化的方法训练网络,将卷积层的通道维度划分为组,在每个组内计算归一化的均值和方差,使得网络训练过程更快地收敛,解决了深度可分离卷积扩宽通道数导致网络训练难度增加的问题,同时网络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的最近邻插值、双三次插值超分辨率算法,以及基于稀疏表达的超分辨率算法,所提算法重建出的医学影像纹理细节更加丰富、视觉效果更加逼真。对比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超分辨率算法,基于宽残差超分辨率神经网络算法和生成对抗网络超分辨率算法,所提算法在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SSIM)上有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改进的Zernike矩的局部描述符与图割离散优化的非刚性多模态脑部图像配准
王丽芳, 王雁丽, 蔺素珍, 秦品乐, 高媛
计算机应用    2019, 39 (2): 582-588.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8061423
摘要417)      PDF (1232KB)(328)    收藏
针对脑部图像中存在噪声和强度失真时,基于结构信息的方法不能同时准确提取图像强度信息和边缘、纹理特征,并且连续优化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的问题,根据图像的结构信息,提出了基于改进Zernike距的局部描述符(IZMLD)和图割(GC)离散优化的非刚性多模态脑部图像配准方法。首先,将图像配准问题看成是马尔可夫随机场(MRF)的离散标签问题,并且构造能量函数,两个能量项分别由位移矢量场的像素相似性和平滑性组成。其次,采用变形矢量场的一阶导数作为平滑项,用来惩罚相邻像素间有较大变化的位移标签;用基于IZMLD计算的相似性测度作为数据项,用来表示像素相似性。然后,在局部邻域中用图像块的Zernike矩来分别计算参考图像和浮动图像的自相似性并构造有效的局部描述符,把描述符之间的绝对误差和(SAD)作为相似性测度。最后,将整个能量函数离散化,并且使用GC的扩展优化算法求最小值。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结构表示的熵图像的误差平方和(ESSD)、模态独立邻域描述符(MIND)和随机二阶熵图像(SSOEI)的配准方法相比,所提算法目标配准误差的均值分别下降了18.78%、10.26%和8.89%,并且比连续优化算法缩短了约20 s的配准时间。所提算法实现了在图像存在噪声和强度失真时的高效精确配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生成对抗残差网络的医学图像融合算法
高媛, 吴帆, 秦品乐, 王丽芳
计算机应用    2019, 39 (12): 3528-3534.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9050937
摘要702)      PDF (1184KB)(471)    收藏
针对传统医学图像融合中需要依靠先验知识手动设置融合规则和参数,导致融合效果存在不确定性、细节表现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生成对抗网络(GAN)的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图像融合算法。首先,对生成器和判别器两个部分的网络结构进行改进,在生成器网络的设计中采用残差块和快捷连接以加深网络结构,更好地捕获深层次的图像信息;然后,去掉常规网络中的下采样层,以减少图像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损失,并将批量归一化改为层归一化,以更好地保留源图像信息,增加判别器网络的深度以提高网络性能;最后,连接CT图像和MR图像,将其输入到生成器网络中得到融合图像,通过损失函数不断优化网络参数,训练出最适合医学图像融合的模型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表现优良的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WT)算法、基于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SCT)算法、基于稀疏表示(SR)算法和基于图像分类块稀疏表示(PSR)算法对比,所提算法在互信息(MI)、信息熵(IE)、结构相似性(SSIM)上均表现良好,最终的融合图像纹理和细节丰富,同时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融合效果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深度残差生成对抗网络的医学影像超分辨率算法
高媛, 刘志, 秦品乐, 王丽芳
计算机应用    2018, 38 (9): 2689-2695.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8030574
摘要2049)      PDF (1167KB)(999)    收藏
针对医学影像超分辨率重建过程中细节丢失导致的模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医学影像超分辨率算法。首先,算法包括生成器网络和判别器网络,生成器网络生成高分辨率图像,判别器网络辨别图像真伪。然后,通过设计生成器网络的上采样采用缩放卷积来削弱棋盘效应,并去掉标准残差块中的批量规范化层以优化网络;进一步增加判别器网络中特征图数量以加深网络等方面提高网络性能。最后,用生成损失和判别损失来不断优化网络,指导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双线性内插、最近邻插值、双三次插值法、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超分辨率方法(SRGAN),所提算法重建出了纹理更丰富、视觉更逼真的图像。相比SRGAN方法,所提算法在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度(SSIM)上有0.21 dB和0.32%的提升。所提算法为医学影像超分辨率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度残差生成对抗网络的方法,在其实际应用中可靠、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自适应联合字典学习的脑部多模态图像融合方法
王丽芳, 董侠, 秦品乐, 高媛
计算机应用    2018, 38 (4): 1134-1140.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7092291
摘要656)      PDF (1149KB)(719)    收藏
针对目前全局训练字典对于脑部医学图像的自适应性不强,以及使用稀疏表示系数的 L 1范数取极大的融合方式易造成图像的灰度不连续效应进而导致图像融合效果欠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联合字典学习的脑部多模态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改进的 K奇异值分解( K-SVD)算法自适应地从已配准的源图像中学习得到子字典并组合成自适应联合字典,在自适应联合字典的作用下由系数重用正交匹配追踪(CoefROMP)算法计算得到稀疏表示系数;然后将稀疏表示系数的"多范数"作为源图像块的活跃度测量,并提出"自适应加权平均"与"选择最大"相结合的无偏规则,根据稀疏表示系数的"多范数"的相似度选择融合规则,当"多范数"的相似度大于阈值时,使用"自适应加权平均"的规则,反之则使用"选择最大"的规则融合稀疏表示系数;最后根据融合系数与自适应联合字典重构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三种基于多尺度变换的方法和五种基于稀疏表示的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融合图像能够保留更多的图像细节信息,对比度和清晰度较好,病灶边缘清晰,客观参数标准差、空间频率、互信息、基于梯度指标、基于通用图像质量指标和平均结构相似指标在三组实验条件下的均值分别为:71.0783、21.9708、3.6790、0.6603、0.7352和0.7339。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多通道稀疏编码的非刚性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
王丽芳, 成茜, 秦品乐, 高媛
计算机应用    2018, 38 (4): 1127-1133.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7102392
摘要575)      PDF (1067KB)(423)    收藏
针对稀疏编码相似性测度在非刚性医学图像配准中对灰度偏移场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但只适用于单模态医学图像配准的问题,提出基于多通道稀疏编码的非刚性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方法。该方法将多模态配准问题视为一个多通道配准问题来解决,每个模态在一个单独的通道下运行;首先对待配准的两幅图像分别进行合成和正则化,然后划分通道和图像块,使用 K奇异值分解( K-SVD)算法训练每个通道中的图像块得到分析字典和稀疏系数,并对每个通道进行加权求和,采用多层P样条自由变换模型来模拟非刚性几何形变,结合梯度下降法优化目标函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局部互信息、多通道局部方差和残差复杂性(MCLVRC)、多通道稀疏诱导的相似性测度(MCSISM)、多通道Rank Induced相似性测度(MCRISM)多模态相似性测度相比,均方根误差分别下降了30.86%、22.24%、26.84%和16.49%。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克服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中灰度偏移场对配准的影响,提高配准的精度和鲁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改进耦合字典学习的脑部CT/MR图像融合方法
董侠, 王丽芳, 秦品乐, 高媛
计算机应用    2017, 37 (6): 1722-1727.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7.06.1722
摘要691)      PDF (1146KB)(760)    收藏
针对目前使用单字典表示脑部医学图像难以得到精确的稀疏表示进而导致图像融合效果欠佳,以及字典训练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耦合字典学习的脑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图像融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将CT和MR图像对作为训练集,使用改进的K奇异值分解(K-SVD)算法联合训练分别得到耦合的CT字典和MR字典,再将CT和MR字典中的原子作为训练图像的特征,并使用信息熵计算字典原子的特征指标;然后,将特征指标相差较小的原子看作公共特征,其余为各自特征,并分别使用"平均"和"选择最大"的规则融合CT和MR字典的公共特征和各自特征得到融合字典;其次,将配准的源图像编纂成列向量并去除均值,在融合字典的作用下由系数重用正交匹配追踪(CoefROMP)算法计算得到精确的稀疏表示系数,再分别使用"2范数最大"和"加权平均"的规则融合稀疏表示系数和均值向量;最后通过重建得到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3种基于多尺度变换的方法和3种基于稀疏表示的方法,所提方法融合后图像在亮度、清晰度和对比度上都更优,客观参数互信息、基于梯度、基于相位一致和基于通用图像质量指标在三组实验条件下的均值分别为:4.1133、0.7131、0.4636和0.7625,字典学习在10次实验条件下所消耗的平均时间为5.96 min。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连接突触计算网络的医学图像融合算法
高媛, 贾紫婷, 秦品乐, 王丽芳
计算机应用    2017, 37 (12): 3554-3557.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7.12.3554
摘要463)      PDF (871KB)(833)    收藏
针对传统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融合方法中参数过多,以及参数和网络迭代次数难以准确设置、融合效果差等缺点,提出了一种用连接突触计算网络(LSCN)模型的连接项(L项)进行图像融合的算法。首先,把两幅待融合图像分别输入到LSCN模型中;其次,使用L项代替传统PCNN中的点火频率作为输出;然后,使用多通工作方式终止迭代;最后,通过比较L项的值得到融合后图像的像素。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与改进的PCNN模型和在PCNN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模型进行图像融合的算法进行比较,所提算法得到的融合图像更有利于人眼观察;特别是与点火频率作为输出的LSCN方法相比,所提算法在边缘信息评价因子、信息熵、标准差、空间频率、平均梯度上均较优。该算法简单易行,不仅减少了待定参数数目,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而且解决了传统模型中迭代次数难以确定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节点移动模型
高媛, 王淑敏, 孙建飞
计算机应用    2015, 35 (9): 2457-2460.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5.09.2457
摘要500)      PDF (624KB)(316)    收藏
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关系和兴趣爱好对节点进行社会活动的驱动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节点移动模型。该模型将节点对活动的感兴趣程度抽象为一个兴趣概率矩阵,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节点的兴趣相似群体。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节点的相遇时间间隔和相遇持续时间的互补累积分布函数近似服从幂律分布,更加接近真实数据集统计结果得到的曲线,同时也表明了节点在进行夜间活动时,具有很强的时空规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机会社会网络中基于社区的消息传输算法
刘亚翃 高媛 乔晋龙 谭春花
计算机应用    2013, 33 (05): 1212-1216.   DOI: 10.3724/SP.J.1087.2013.01212
摘要972)      PDF (800KB)(3436)    收藏
针对机会网络中的主流转发协议未考虑到节点移动社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副本限制和人类社会特性的路由算法。该算法根据节点间的社会关系强度,动态自适应地将节点划分为不同的社区,通过限制消息副本数来减少网络中消息的冗余,并利用活跃性高的节点带动消息的转发和传递。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能够保证较高的消息传输成功率和相对较低的传输时延,降低网络的资源消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全变分的分块小波阈值图像去噪
高媛媛 刁永峰 边赟
计算机应用    2012, 32 (05): 1289-1292.  
摘要1166)      PDF (2920KB)(795)    收藏
针对全变分算法对平滑区域抑噪不充分及小波阈值算法易造成边缘模糊的缺陷,提出了全变分的分块小波阈值算法。首先利用全变分粗去噪算法对含噪图像去除幅度较大的噪声,再利用分块小波阈值算法抑制残余噪声。实验结果表明,在图像边缘得到保护的同时较好地抑制了平坦区域的残余噪声,与传统算法相比,峰值信噪比和视觉效果都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